喜报|我院曾利飞教授等在《金融研究》发表研究成果

发布日期:2025-11-10阅读:14


近日,由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浙商资产管理学院)曾利飞教授(第一作者)、2023级博士生辛子辰、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许志教授和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曹伟教授(通讯作者)合作撰写的论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与居民生育率:基于长期护理保险视角》在《金融研究》2025年第11期正式刊出。《金融研究》由中国金融学会主办,其复合影响因子(2024版)、综合影响因子(2024版)分别为12.5157.795。曾利飞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国际金融、养老金融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已在《经济研究》《金融研究》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祝贺曾利飞教授团队!

 

论文简介

当前,中国老龄化问题十分严峻,2023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超过2.9亿人,占总人口比重的21.1%,其中失能、失智的老人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比例为11.6%,数量约为3500万人。人口老龄化同样伴随着少子化,2023年中国总生育率仅有1.02。当前中国生育率偏低的现状,主要归因于高昂的生育成本、沉重的育儿压力,以及不可忽视的养老负担因素。若家庭存在失能老人,繁重的养老负担极易造成“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现象,从而对抚育后代造成影响。因此,中国自2016年起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截至2024年,试点城市参加长期护理保险人数共18786.34万人,享受待遇人数146.25万人,表明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实施已取得初步成效,能够有效减轻家庭的养老负担,从而可能对居民生育行为产生影响。

现有文献普遍认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会较大程度上降低人们的生育意愿,也有文献表明,带有补贴性质的社会保障政策会对生育率产生正面影响。长期护理保险虽与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有相似之处,即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通过减少子女的养老保障效用,对生育率产生抑制作用。但其独特之处在于,长期护理保险专门针对失能老人提供照料服务与经济补贴,有助于缓解失能家庭的“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困境,从而减轻家庭成员的养老负担,同时可间接增加家庭可支配收入,使得家庭资源得以从“养老”重新分配至“生育”,进而提高失能家庭的生育率。综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研究主题:作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举措,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生育率存在怎样的影响?影响机制是什么?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理论分析表明,长期护理保险通过降低家庭“养儿防老”的保障效用,对非失能和失能两类家庭生育率均产生抑制作用;但是,长期护理保险亦可通过资源重置效应,提高失能家庭的生育率。(2)实证分析发现,长期护理保险会抑制非失能家庭生育率,且该负向效应在高收入的家庭、高医疗水平家庭及城市而非农村地区家庭更为显著。(3)长期护理保险对失能家庭生育率的净效应为正,即有利于提高生育率。(4)拓展性分析发现,采用亲情照护与正式照护相融合的照护模式,有利于提高两类家庭的生育率。

本文的边际贡献如下:(1)本文将长期护理保险的资源重置效应作为新的机制,建立了长期护理保险通过“养儿防老”保障效用和资源重置效应影响生育率的理论模型。长期护理保险与传统社会保险的核心差异在于,长护险能提供专业护理服务,可有效减轻失能家庭的护理负担,将家庭养老资源重新配置到生育中,从而有利于提高失能家庭生育率。(2)本文首次从长期护理保险视角出发,并将家庭区分为非失能家庭和失能家庭两大类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全面深入探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生育率的影响。同时,本文将亲情照护作为调节变量,探讨亲情照护与正式护理的融合模式能否有效降低长期护理保险对居民生育率的不力影响,以期为社会保障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政策思路。

本文的政策建议在于,(1)政府应扩大长期护理保险覆盖范围、增加正式照护服务供给,尤其需强化农村地区正式照护服务保障。截至20246月,中国农村敬老院仅有1.6万个,养老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因此,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应逐步从城市试点地区扩展至农村试点地区,并增加农村护理机构数量和服务项目、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从而解决农村地区失能家庭的养老问题。(2)政府可考虑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进一步优化为亲情照护与正式照护相融合的发展模式,以此更好地提高居民生育率,从而增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可持续性。从实际情况来看,已有部分城市创新性地采取了融合发展模式。例如,温州市规定可以由亲属提供护理服务;天津市为亲情照护人员提供补助和专业护理培训;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东营分公司倡导实施“近亲属居家照护+机构上门指导”模式等。(3)政府应在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上,辅以托育服务、生育补贴等配套政策支持。具体而言,增加生育补贴、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和延长婚假产假来降低生育、养育成本。

 

作者简介


 

曾利飞(第一作者),1977年生,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浙商资产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加拿大布鲁克大学访问学者,2023年入选浙江工商大学西湖学者。主要从事货币政策、汇率问题研究,多次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球供应竞争下中国劳动力收入占比与制造业贸易竞争力动态协调机制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中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升级路径研究:基于收入分配视角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下中国最优的货币与汇率政策搭配各一项,在《经济研究》《世界经济》《金融研究》《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管理科学学报》《财经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专著《汇率传递、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获得浙江省社科联第八届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辛子辰,男,2023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养老保险和养老金融。在《金融研究》、《金融经济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