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博士研究生吴迪的合作论文在《中国工业经济》发表

发布日期:2025-04-01阅读:11

近日,我院2021级硕博连读生吴迪与导师曹伟教授(署名单位: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邓贵川副教授(署名单位: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合作撰写的论文《汇率变动、企业创新与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在《中国工业经济》2025年第3期正式刊出。《中国工业经济》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其复合影响因子(2024版)、综合影响因子(2024版)分别为32.33224.887。在该刊物发表论文,十分有利于我校应用经济学科发展,提升我校金融学科学术影响力。


论文研究背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提高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重要推力和应有之义。中国历经40多年的改革开放后,实现了从国际分工地位中的“边缘国”向重要“枢纽国”的转变,尽管如此,中国不少企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低端环节,从事低附加值的制造活动。以智能手机制造业为例,根据世界贸易组织、亚洲开发银行、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等机构联合发布的《全球价值链发展报告2021:超越制造》,在小米MIX2OPPO R11手机的生产过程中,国外附加值分别占制造成本的84.5%83.3%,核心组件如系统级芯片(SoC)主要由国外公司提供。上述依赖国外高附加值进口产品的企业,其出口国内附加值率(DVAR)也就相对较低,即若以出口DVAR为全球价值链地位衡量标准,这些企业依旧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环节。

一般而言,汇率变动会影响企业购买这些国外高附加值产品的进口成本,进而影响企业的出口DVAR;汇率变动还会影响企业创新,从而影响出口DVAR。因此,汇率变动在中国制造业向GVC中高端攀升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从事实来看,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简称“7·21”汇改)之后的近10年时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进入单边升值通道,直至201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简称“8·11”汇改)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进入有升有贬的双向波动新常态。此外,2005年至今,无论是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还是实际有效汇率,总体均保持“稳中趋强”的走势。不难理解,人民币汇率的大幅度升值或贬值,对中国宏观经济和微观主体,均可能产生不利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企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论文摘要

在中国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GVC)中高端过程中,中国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汇率环境,但其重要性并没有引起足够关注。基于此,该文以制造业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来衡量全球价值链地位,探讨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理论研究发现,汇率变动通过创新效应和进口中间品相对价格效应两个机制影响GVC,本币升值既可能促进也可能抑制企业创新,从而对企业GVC地位的净影响存在不确定性;本币升值通过降低进口中间品相对价格来提高企业对国外中间品的进口份额,从而阻碍企业GVC地位攀升。经验分析表明,人民币汇率适度升值通过创新活动的提质增量效应,推动企业GVC地位攀升。进一步区分汇率升值和贬值可能存在非对称经济效应后的分析发现,人民币汇率不论是升值还是贬值均不利于提升企业GVC地位。由此认为,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可能是提升企业GVC地位的最优做法,对此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汇率波动扩大不利于企业提升GVC地位,验证了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有利于提升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核心结论。该研究从全球价值链视角为“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提供了新的依据。另外,提高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重要推力和应有之义,因此,该研究同样从汇率视角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供了新的政策启示。


作者简介


 

       吴迪,男,2021级硕博连读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产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