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与信仰对话 ——“青”听记忆馆实践团赴余杭鸬鸟镇探访英雄老兵

发布日期:2023-07-29阅读:557

为传承红色基因,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79日,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青”听记忆馆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鸬鸟镇,探访慰问退伍老兵,“青”听红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

1-鸬鸟镇文化礼堂


 一、峥嵘岁月,初心如磐——采访老战士方观校

方观校,1976年入伍,服役上海。1978年年底,他随部队前往西南边境参加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方观校爷爷回忆道:“我们年轻的时候能够把生命献给党和祖国,这是我们这一代的坚定决心。”无论是训练还是作战,方爷爷都严格要求自己英勇向前、不惧牺牲,他多次圆满完成任务,荣获个人三等功。方爷爷说,他从未忘记那段将生命献给祖国的日子,不论是曾经还是将来,自己都将刻苦坚守,初心不改。对于青年,方观校爷爷深情寄语:在和平年代的青年们要努力学习,进一步增强学习的紧迫感、使命感,做到爱党、爱国、爱家。要加强团结,强化理论武装,做担当民族大任的新时代青年。


  

2-采访方观校爷爷                        图3-方观校爷爷和实践团成员


       二、岁月无声,英雄无悔——采访越战老兵施小良

施小良,1963年入伍,于1966年从金华部队派往越南参与当地的公路修建。提起印象深刻的事,施爷爷描述道,从7号公路到11号公路,工程兵时刻被恶劣的环境威胁:阴雨的天气、潮湿充水的地基、不计其数的蚊虫......又正值越南战争,美军的飞机从头顶呼啸而过,枪声和轰炸声震耳欲聋。克服了重重困难,施小良爷爷最终完成了任务,于1968年回国。回到家乡后,当过保卫科科长,也曾在厂里任职,每天辛勤干活劳动,忍受双肩的酸痛,却毫无怨言,只为给子女提供更好生活。尽管经历过战争与死亡,施爷爷从不后悔入伍的选择,不奢求抱怨,只是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地方默默坚守。施小良爷爷对青年强调:青年学生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对待工作和学习要做到积极投入,要一直秉承吃苦耐劳的精神信念,为国家繁荣富强多作贡献。


  

4-采访施小良爷爷                           图5-施爷爷展示纪念章


三、军魂永驻,志在无疆——采访基建工程老兵钟鉴卿

钟鉴卿,1977年入伍,成为唐山钢铁厂建设的基建工程兵,毅然前往唐山参与震后恢复生产生活任务。钟鉴卿爷爷回忆起当时艰难困苦的岁月,往事历历在目。当时的唐山,铁路已全部瘫痪,钢轨成了“麻花”,一路所见都是无法掩饰的荒凉和凄惨。灾后物资匮乏,生活条件艰苦,而他们的任务又十分艰巨,不仅有平时的基建,还有战时的抢险抢建。建设期间,有时碰到余震,仓库随时可能倒塌;有时遭遇极端天气,要冒着严寒和酷暑搅拌砂浆砌砖搭墙。但他们个个精神饱满、斗志昂扬,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这一干就是五年,随后钟爷爷又来到马鞍山马钢,投入新的基建工程。

我为祖国建大厦,站在大厦望天下,白云为我擦汗水,遍地厂房是我家",这就是基建工程兵的豪迈志气,他们不惧牺牲,风餐露宿,开辟出发展的道路,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图6-采访钟鉴卿爷爷


四、赤胆忠心,热血为民——采访老兵陈玉

陈玉根,1976年入伍,1979年参与对越自卫还击战。据陈爷爷回忆,当时装备落后,武器资源匮乏,一切全凭自己的本事。枪林弹雨中,所有人团结一致,出色完成多项任务,在战斗中发扬冲锋陷阵的精神。最激烈的一次,全连战士不怕牺牲,不断向敌方191高地发起进攻,最后全歼越军。然而,为了取得最后的胜利,每个参战兵都打红了双眼,整个战场惨不忍睹。说到这里,陈爷爷有些哽咽,他说自己每年都会去边境,扫墓看望曾经的战友。作为当兵的人,虽然战争胜利,但看到战友牺牲,内心是悲痛不已。

图7-采访陈玉根爷爷


1979315日部队凯旋而归。“当年我们被称之为新一代最可爱的人,为国家和民族,为了祖国的改革开放尽到一名军人的贵任,为家乡人民争了光!这是我一生最大的荣幸!”陈爷爷说。

最后,老人向实践团展示战斗勋章与纪念老照片。轻抚这相片定格的艰难岁月,不免让人唏嘘光阴流逝。陈爷爷说,“如今的使命已经落在年轻人的肩上,但我们老一辈也依旧不会忘记初心,依旧要奉献社会,一直做到做不动为止。”


图8-陈爷爷展示勋章和老照片


老战士们的经历,是一部热血沸腾的奋斗史,他们曾在战场上经历过生死,承受过巨大的痛苦和压力,为了国家和人民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老战士的精神,需要年轻一代学习;老战士的贡献,也需要所有人铭记。青年应通过各种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老战士们的故事,举好革命的旗帜,发扬红色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