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务精英进课堂第八十六讲暨“金融业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系列活动第二讲——中国不良资产管理行业发展回顾及未来展望

发布日期:2023-04-20阅读:454

4月19日下午,由地方金融创新监管研究中心、钱塘江金融港湾高等教育联盟、浙江省金融科技产教融合联盟和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浙商资产管理学院)联合开展的“金融业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系列活动第二讲,在教学楼A320教室与线上钉钉直播同步开展。本次讲座邀请到浙商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首席战略官、研究院院长李传全为主讲人,演讲主题为《中国不良资产管理行业发展回顾及未来展望》。讲座由金融学院(浙商资产管理学院)副院长方霞教授主持,线上线下共200余人参与。 

李总分别从认识不良资产、认识管理行业、认识行业历史、认识行业现状、行业未来展望等五个方面系统介绍了资产管理行业的概况。第一部分是认识不良资产。首先,李总通过列举“烂苹果”“根雕理论”等例子,生动形象的描绘出并没有绝对的不良资产,可以通过不良资产管理能力的注入,发现价值、提升价值。其次,李总从概念上指出,广义的不良资产,为不良债权、不良股权、不良物权;而现实中更多应用的是狭义概念,即不良债权,它更多来自于银行端,即NPL(non-performing loan)。从狭义角度入手,李总认为,信用交易是一种不平衡的交易,不平衡主要由信用交易的跨时性和跨空间性所决定的,即从微观机理上来说,不良资产是信贷资产中资信贬值的结果。然后,在宏观机理方面,李总通过举“房地产烂尾楼”的例子,指出了经济周期是大量不良资产产生的重要原因。接着,李总从逆向选择、道德风险、不可验证性三个角度指出信贷业务中信息不对称问题是不良资产产生的核心原因之一。最后,李总从基本内涵、权益类型、机构来源、术语辨析等方面总结了不良资产(non-performing assets)的概念。

第二部分是认识管理行业。首先,李总从全国性AMC、地方AMC、民营及外资AMC四大类别概述了资产管理公司(AMC)的金字塔结构;其次,由于不良资产有“加速器放大”效应,因此李总认为资产管理公司在宏观功能方面,具有金融救助功能,起到“断路器”、“安全网”、“稳定器”的多重稳定效果。再次,李总还从金融机构视角、实体企业视角、投资商与服务商视角分析了资产管理公司的微观功能。最后,李总介绍了AMC的多种盈利模式和主要业务模式。

第三部分是认识行业历史。李总结合数据和图表,概括了行业的三个发展阶段:1)政策性展业阶段(1999-2006),这段时间不良资产业务开展由政府主导,政策性剥离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共1.4万亿元。2)市场化转型阶段(2007-2012),主要特征是市场主体探索转型,到中后期不良贷款余额基本保持在0.4-0.5万亿左右,不良贷款率保持在1%左右。3)全面市场化阶段(2013-至今),这一阶段主要特征是四大AMC经营管理全面商业化、地方AMC参与化解风险、行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并走向规范,2017年以来,我国银行业累计处置不良资产超14万亿元,超过此前历年处置额总和。

第四部分是认识行业现状。首先,李总认为,中国AMC行业经历20多年发展,独具中国特色,且市场化、体系化、全面性、行业性和多层次性完备,行业格局逐步成型。其次李总就AMC行业生态圈、广义竞争格局和经营状况做了简要介绍。最后,李总还利用各种统计口径的市场规模诠释了行业发展现状。

第五部分是行业未来展望。李总主要从两个方面做了行业展望,其一是行业存在五个影响运行机制有效性的问题。其二是行业发展具有“五大趋势”:与实体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不良资产标的范围逐步扩大、多种金融科技手段加持、处置手段升级、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现场气氛活跃,师生收获颇丰,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