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研讨会顺利召开

发布日期:2021-07-18阅读:1805

2021716日下午,浙江工商大学举办的金融支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研讨会在杭州盛泰开元名都大酒店举行。研讨会代表围绕金融支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若干重要问题、推进共同富裕面临的问题与关键路径、金融如何有效支持农业高质量发展等重要话题分享了各自观点。研讨会主旨演讲嘉宾包括天津财经大学原副校长王爱俭教授、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朱孟楠教授、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党委书记刘莉亚教授、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刘锡良教授、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李建军教授、湖南大学原副校长杨胜刚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教授、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金雪军教授、南开大学党委副书记梁琪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金融学院战明华教授等。来自国内多所高校专家学者、浙江金融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钱水土教授、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院长柯孔林教授、党委书记裘益政教授、副院长曹伟教授、副院长方霞教授以及部分师生代表共50余人出席了会议。

image.png

 

研讨会由金融学院院长柯孔林教授主持。

image.png

天津财经大学原副校长王爱俭教授认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是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她分别从现状、问题和政策选择三个维度对这一问题展开了论述。从现状来看,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等各项国家支持政策不断出台,金融支持力度不断增强,农户的生产性、消费型和理财性金融服务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从问题来看,目前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还存在乡村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金融生态有待于优化,涉农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从政策选择来看,王教授建议加强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方式,推进绿色金融创新,以及推进金融科技和普惠金融的深度融合。

image.png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朱孟楠教授首先通过分析各项经济指标,认为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基础非常好。其次,对于金融如何支持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他认为需要优化金融要素配置,促进产业、企业、城乡、区域的全面协调发展,加强金融政策与货币、财政政策的联动性。浙江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比如发展良好的资本市场和丰富的民间资本,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流入实体经济,也可以进行一些新金融机构、新网点建设的尝试,为浙江提供一些区域性的特殊政策等。最后,朱教授强调在金融支持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过程中更需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创新金融风险防范体系。

image.png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党委书记刘莉亚教授从文化制度角度分析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同一地区文化制度的趋同性更容易促成先富带后富,而各省份之间由于文化差异而不容易开展先富带后富,这是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基本逻辑之一。各省份建设共同富裕的文化制度本身具有差异性,因此同一地区的富裕村带动不富裕村是建设共同富裕的比较容易和可行的方式,也是一种比较容易复制和推广的模式和制度,更适合推广到其他省份。

image.png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刘锡良教授指出共同富裕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首先要解决的是怎么形成广泛的中产阶级。在建设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在尊重公平的同时,也必须兼顾效率。建设共同富裕的核心还是要调动生产积极性,共同富裕不是“养懒人”。高质量发展要求能有效构建金融支持新兴产业的体制机制,要求金融能强力推动新兴产业,支持传统产业升级,同时还要限制低效率产业,坚决抵制僵尸企业对金融资源的无效占用,加剧金融空转。

image.png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李建军教授从收入分配差距视角指出共同富裕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根据基尼系数的国内国际比较,我国的贫富差距问题趋于严重。浙江省不仅市场经济发展较为完善,收入分配差距也相对其他省份更小,因此中央选浙江省作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具有较强的合理性和代表性。从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战略定位来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试验区的建设不仅要求浙江省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收入分配制度,还要总结一套可复制推广的分配制度经验。金融科技发展对缩小城乡差距、改善收入分配差距具有促进作用,发展金融科技是建设共同富裕的必要环节。

image.png

 

湖南大学原副校长杨胜刚教授从乡村振兴视角探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指出促进农民增收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是乡村振兴可持续性的关键。促进乡村振兴过程中,首要问题是政府干部仍然以脱贫攻坚的旧思路去促进乡村振兴,政府主导的乡村振兴很容易转变为与民争利。土地整治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总抓手,土地问题不仅涉及到农民根本利益,还关系到资本有效下乡参与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是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建设的根本着力点。

image.png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教授指出农业农村发展问题是当前国内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是党中央的重大关切,而乡村振兴、城乡融合乃至共同富裕等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金融的有力支持。何德旭教授强调了金融自身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认为我国金融应从粗放式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增强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意识,通过开发新产品、设立新机构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健全农村信用体系,夯实农村金融创新发展的基础;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并完善农业保险政策体系;同时考虑全国不同地区农村发展的差异,走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之路。

image.png

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金雪军教授提到《浙江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近日已发布,其中三个“先行”和三个“高于”的主要目标非常醒目。《规划》聚焦高质量、竞争力和现代化,将目标锁定在农业高质高效先行示范、乡村宜居宜业先行示范、农民富裕富足先行示范等三个方面。《规划》也以共同富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乡村共同富裕上先行先试,确保实现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绿色发展重点县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农民。此外,浙江省数字化建设也走在前列,目前“城市大脑”、“产业大脑”、“金融大脑”等都已建成,也在计划建设“乡村大脑”,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支持。

image.png

南开大学党委副书记梁琪教授首先指出“共同富裕”主要涉及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缩小两极分化和限制既得利益集团垄断社会资源等方面。目前我国已基本消除贫困人口,改善民生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缩小两极分化需要思考收入分配问题,而如何限制既得利益集团垄断社会资源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这实质上是解决资本无序扩张的问题。而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需要资本支持的,那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对资本的依赖之间的关系有待协调。梁琪教授提出可能的协调方式就是让金融来服务实体经济。在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博弈中,可以让“有为政府”来规制资本,实现“有效市场”。

image.png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金融学院战明华教授则针对金融支持高质量发展这一课题与学术问题的有机衔接提出了建议。战明华教授指出高质量发展是一个效率问题,是宏观经济学中的增长问题,也是微观经济学中的生产问题。金融在宏观和微观经济学教材中一般不会提及,因为金融被假定为完备的,但现实中存在金融市场失灵的问题。因此,需要以生产函数为基础,解决金融市场失灵问题,促进企业生产和经济增长。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