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务精英课堂第六十六讲暨“双循环与金融业发展”系列活动 第三讲——老龄化浪潮下,养老模式的选择及保险业的机遇

发布日期:2021-04-22阅读:1069

2021421日,由钱塘江金融港湾高等教育联盟、浙江省金融科技产教融合联盟与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泰隆金融学院联合开展的“双循环与金融业发展----金融业界精英进课堂”系列活动第三讲在经济楼315教室及钉钉线上直播同步进行。本次讲座邀请到浙江省保险行业协会顾问、原浙江省保险学会秘书长范学东先生为主讲人,报告主题为《老龄化浪潮下,养老模式的选择以及保险业的机遇》。讲座由金融学院副院长曹伟教授主持,线上线下师生共200余人参与。


报告伊始,范学东先生抛出一个问题:“是否考虑过老年生活?是否能实现老有所养?”。老人的今天是我们的明天,如何做到老有所养,是此次讲座所探讨的关键,也是我们日后需要关注并研究的问题。

首先,范学东先生阐述了GDP与养老的问题。通常GDP用来衡量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状况。而经济学上常把投资、消费、出口比喻为拉动GDP增长的“三架马车”。因此,范学东先生就投资、消费、出口三方面对我国目前经济状况进行了分析阐述。他指出,目前我国存在储蓄率居高而不敢消费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国居民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而进行未来储蓄。从“五险一金”到日常医保报销,范老师以就业薪资、电影《我是药神》、杭州市民保、西湖益联保等为例,用通俗的语言讲解了我国“病有所医”的现状及其未来发展。目前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已成为基本国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也已上升到国家战略,解决养老问题迫在眉睫。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是大势所趋,亦是未来需要我们去不断努力的方向。


随后,范学东先生分析了当下最时髦和最传统的两种养老模式。目前,高端养老会所方兴未艾,其定位于高端,费用昂贵,为极少数人服务。而在选址方面,此类高端养老会所地处偏远,医疗资源又较为稀缺,无法切实满足老人要求。据此,范先生从顾客需求角度,提出“居家和社区养老才是根本所在”的观点。目前市场需求显示为年轻人关注学校,老年人关注医院。作为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社区居家养老,正在受到决策层的密切关注。此外,范先生还展示了全国智慧健康养老示范街道的实例来印证其观点,阐述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可能。


其次,针对未来养老服务的机遇及模式选择,范老师提出了以下策略:一是借鉴惠民医疗保险等做法,寻找惠民养老保险的“蓝海”;二是参照其他险种的设计理念,尝试灵活多样的养老产品;三是满足市场多层次实际需求,践行“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居家养老是国家的需要、是老人情感、心理以及经济的需求,居家养老这块巨大的蛋糕已经实实在在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如何在这片蓝海中把握契机,与政府同步,回归保险保障的本源,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养老战略,将居家养老这一功在千秋重大民生工程落到实处,亦是保险公司的社会责任所在。只有筑牢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这两道防线,老百姓才能真正免除后顾之忧,拉动消费,促进经济的增长。

数字化时代带来的冲击不仅仅是加速度,而是非连续性的断点,随之要求整个商业逻辑的改变。而商业逻辑的改变需要更新底层的认知框架——从求赢的竞争逻辑转变为寻找生长空间的共生逻辑。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采取顾客主义,将顾客放在中心,寻求与顾客共生的广阔空间。

课堂最后,范学东先生同参会老师及学生就农民养老等问题展开了积极的讨论,现场气氛十分活跃,此次报告在师生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